夜读王屋山下,感悟愚公移山精神

发布时间:2024-06-09 02:56   内容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6106   

我这是第三次到济源,来向这里的山河大地和愚公移山精神致敬。这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一个无穷无尽对一个民族赋能的精神力量发动机。对我个人来说,简直就是人生的加油站,心灵的大学院。

耳边又响起从小就会背诵的《愚公移山》中的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鼓舞了一个民族,预言般地让我们看到曾经积贫积弱的祖国,今天日趋繁荣富强。我军人出身,18岁入伍,60岁从部队退休。在部队从将军到士兵,这句话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这句话几乎响遍我42年军旅生涯。

我对济源有一种天然亲近感。济源,济水之源。我老家的济宁、济南因济水而得名。几年前,曾与几位诗人和老家济源的作家李洱,在写有“济水之源”大字的巨石旁合过影。济源之水,曾流经我的故乡山东,滋养过那里的大地五谷。我劳动的祖先,从水缸里舀起一瓢清水,这瓢水也许就来自王屋山下。

王屋山下,愚公身边,就是黄河。第一次来济源是1997年,与雷抒雁等几位诗人参加《诗刊》和河南日报活动。那时小浪底工程还没竣工,黄河岸边有无数日夜奋战的人们。站在愚公塑像前照了相,我感到他老人家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甚至感到他借给我一把锄头。当时活动主办方赠给每人一方大砚台,我随手转赠给一位喜爱书法的朋友。我心想,我已带走这里的珍宝,只是你看不见。

第二次来济源是2020年6月。从北京到济源,中巴车要跑9个多小时。旅途漫长又沉闷,在车上我唱起了当新兵时唱的歌《北京颂歌》。同车一位茅奖得主,不知何故也喜欢此歌,我俩在车上一起放声歌唱。我们年龄不同,故乡不同,经历不同,但都曾是外省青年,星夜兼程,向紫禁城奔驰。

这次又在愚公塑像前照了相。见到早已建成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激动人心。我写过这样的诗句:“笙箫的黄昏,《诗经》的黎明/日出日落走遍梦中大地/抚摸开闸的稀世壮美,黄河/最后的峡谷,沉雄力量堆积在深处/激流飞天,整个大地都在轰鸣/让我搓动大手如面对一轮蓬勃朝阳/像巨人翻身而起,自此咦啊向东……”

愚公移山精神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细节里。是劳动和创造,是埋头苦干与坚忍不拔,真实丰盈、鲜活又生动。在祖国大地上有众多愚公身影,都市烈日下急匆匆前行的外卖小哥是,前天给我家安装空调、汗水湿透工服的师傅也是。各行各业建设者,勤奋工作的人们,都是愚公移山精神传人。正是有了这些人,生活才有了热腾腾活力,汇成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时代洪流。

天上从不掉馅饼。不论哪个行业,那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有吃苦耐劳的愚公移山精神。我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就文学这个行当,见过不少无所畏惧的当代愚公。我是第三届军艺文学系学员,我那一届获茅奖、鲁奖的同学有五六个。我见过他们写作,一位同学桌上有一摞半尺高稿纸,一月后竟让他写没了。这位写小说的同学,也获过鲁奖。

愚公移山精神是整个人类的财富。愿景和初心,久久为功的伟业。只要人类存在,就会面临各种困境。跨越地域、国界、信仰,愚公移山精神在人类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巨人推石,排山倒海,人类文明,滚滚向前。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