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数智新引擎,银行业探索数字金融新打法

发布时间:2024-06-18 11:22   内容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0764   

今天,银行转型的必答题是什么?

答曰,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是银行业服务数字经济发展、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路径,是推动银行业乃至金融业持续变革、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数字金融引擎的驱动下,银行不仅是提供存贷汇的传统角色,还成为集数据处理中心、风险管理平台、客户服务终端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可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通过“数据+算法”赋能业务管理,通过“数据+技术”重塑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服务质效的全面提升。

如今,已经有不少银行尝试跳出传统银行业务框架,打造出颇具特色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样本。

数字金融之变

为什么要做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的兴起,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的结果,其背后蕴藏着两大趋势。

趋势一:宏观上,数字经济的崛起、数字技术的进步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优沃的土壤。数据已成为新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银行引入互联网技术和ATM,迈出了实体业务数字化的第一步。到21世纪,移动金融和电子支付系统兴起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大幅拓宽银行客户触达范围。

去年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今年年初Sora惊艳开场,再到紧跟其后的GPT-4o和Google 的“AI全家桶”,AI发展已经进入到“火力全开”的阶段。

新环境下,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由数据和算法赋能,数据思维和用数能力全面渗透到产品、营销、运营、风控、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这种基于数据和算法的运营模式,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趋势二:微观上,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银行对内变革经营模式,对客拓展服务边界。

近年来,随着用户需求多元化发展,银行依托数字科技进一步推动“金融+场景”有机融合,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金融服务,使得用户在产品使用体验上丝滑转场。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银行服务已经成为了用户的刚性需求。

以农业银行为例,为满足日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其一方面刀刃向内,推进经营模式变革。另一方面依托手机银行平台,以开放银行为触角,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与政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多场景融合,深化实现金融实体联动。

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杨宇红曾表示,“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数字化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趋势和特征,金融要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走出传统上自我封闭的圈子。”

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些趋势的纵深推进下,技术并非变革的全部,思维方式的转变、实践经验的探索同样至关重要。

统一认识,厚植数字思维

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变革的根本。发展数字金融,需要从思想上做出转变,厚植数字化思维。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应用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力提升,完成生产模式的解构和重塑,最大限度释放数字的生产潜能。这就要求银行一方面要统一思想,强化用数意识;另一方面要技术为本,提升用数能力。没有对数据的洞察,就无法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缺乏技术创新,银行将难以在数字化竞争中保持领先,两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讲:

一看用数意识。数智化时代,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经营要素。银行需要培养看数用数的思维,深入挖掘应用数据资产价值。在农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自始至终将“数据”作为核心工具,在全行范围统一“用数”思想,培养循数管理的思维习惯,坚持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发现问题,用数据指导检验改进效果,让数据成为业务经营的“眼睛”和“大脑”。

二看用数能力。在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中,仅有数据意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解锁数据价值的用数能力。“用数”决定了银行能否有效利用数据资产提升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农业银行着眼于数据应用能力建设,一方面夯实数据应用基础,推进云原生数据湖、实时数仓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数据层企业级架构。另一方面以重点数据应用项目为牵引,建设并训练数据模型,逐步提升精准营销、精准风控、精准管理水平。将数据要素与信息技术贯穿到产品创新、客户营销、风险管控、运营管理全流程,着力打造“数据+算法”驱动的业务经营管理新模式,同时在数据应用中积累沉淀了五步闭环法、“5P+SET”等体系化的数字化运营方法。

知行合一,释放数据价值

在数字金融的浪潮中,银行业正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数字金融为银行开辟了全新的服务场景和市场空间,但银行要想在数字浪潮中提高站位,除了前瞻性的战略指导,还需要将“用数”切实贯穿到生产经营实践全过程,充分释放发挥数据价值,释放数据产能。

银行应将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应用融入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市场营销到风险管理,从产品研发到客户经营,通过精细化的数据分析,洞察客户需求,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以农业银行为例,其以数据为依托,以流量经营和渠道协同为切入点,实现了数据驱动下的经营模式变革和业务创新增长。一方面聚焦用户,以数据为驱动,深入开展客户精细化运营;另一方面将数据作为核心要素,推进全渠道协同的经营模式创新变革。

多措并举,做大客户流量。

用户即流量,所有线上经营,都是以流量为前提和基础。流量为王的时代,就是要在互联网上找流量、找阵地做转化。这不仅是为了获取新客户,更是为了深化与现有客户的关系,实现从流量到价值的高效转化。

农业银行秉承“一个APP”战略理念,紧抓流量经营的一系列关键环节,做大客户流量。一方面,强化增量“获客”,巩固网点获客优势,聚焦用户需求强化场景获客,形成“金融产品+功能服务+营销活动”的组合获客能力;另一方面,推进存量“留客”。聚焦客户留存,迭代“用数”策略,引导用户成长进阶、持续做大流量基本盘。通过这套“组合拳”,农业银行实现获客、留客各环节全覆盖,有效推动主营业务发展。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手机银行APP月活客户数达2.28亿户,总量、增量连续37个月保持可比同业领先。

渠道协同,变革经营模式。

在数字金融时代,客户期望无论在哪种渠道都能获得高水平的服务。随着消费者行为的多样化,单一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银行需要构建一个融合线上线下的全渠道服务体系,实现渠道间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为客户提供便捷、个性的服务体验。

农业银行以“构建适配数字化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为导向,深化数字金融布局,巧妙融合互联网线上批量经营与传统线下个性化经营之长,通过技术与数据赋能,整合内外资源,创新打造出线上线下全渠道协同的经营模式,实现线上流量与线下经营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为持续改革与稳健前行注入了持久动能。这些努力,使得农业银行能够在行业变革大潮中抓住先机,为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金融的活水更好的灌溉实体经济。

春耕夏忙秋才收。

银行数字金融谋篇布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和资源持续投入。在这一点上,农业银行一直默默耕耘。

从思维转变到行动探索,这一过程构成了银行应对时代挑战、把握数字机遇的生动例证。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通过其行业洞察和实践探索,不仅为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树立了传统银行布局数字金融,以数智引擎助力高质量服务的行业标杆。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